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医融合健康管理创新研究示范基地 |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29日
一、成立背景与意义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201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也指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11月8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与北京市体育局共同签署了“体医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体医融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政府的主导下正式铺开。
国外的很多医疗机构都开展了体医结合的服务模式,美国著名的凯撒健康管理(Kaiser)、梅奥医学(Mayo)等非常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会员的健康饮食及锻炼,认为运动是良医,会根据个人的医疗和体适能检测结果出具个性化的运动处方;美国著名的运动医学之父Cooper的运动健康研究所在开具运动处方前,对会员进行全身体检,并做健康体适能检测,以开具个体化的运动处方。以上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均展示了在健康维护方面,医疗应该与运动紧密结合,为人类健康服务。
为了引领北京市健康体检机构在健康管理方面进一步创新研究,探索安全、科学、有效、规范、个体化的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真正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北京市政府体医融合工作落到实处,北京市体检中心在2016年9月成立了《体医融合健康管理创新工作室》。
二、工作室情况简介
该工作室位于北京市阜成路81号院北京市体检中心航天桥分部四层。工作室以中心健康管理科科长刘峰为领军人,创新团队成员共5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工程师3名。工作室及其相关场所占地面积约300平米,包含三大区域,分别为健康体检区、健康体适能测评区、运动干预指导区。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开展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内,采集体检数据的同时采集健康体适能数据,为受检者健康精准画像,进而制定个性化运动指导处方,给予受检者恰当的运动指导并进行结果监测等一系列体医融合的业务行为。
三、取得创新成果
1. 个性化运动处方的标准构建
目前已经完成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疾病前期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库,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的健康干预模式和方法。
2. 实施运动干预活动及效果评价
已经为30名受检者开展运动干预实验,并取得实验室数据。其中通过运动干预提高高血压患者心肺耐力(METs值增加34%),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5.06mmHg、1.26mmHg(收缩压降低了47%,舒张压降低了15%);其他数据正在研究统计中。血糖、血脂的研究结果也将在未来逐步呈现。
3. 完善个性化运动处方干预的实施路径
研究落实如何提高受检者运动干预的依从性、合理模式对受检者运动干预的有效性、家庭式组织如何实施运动健康干预等等。
4. 体医融合信息化及移动互联新技术的应用
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完善健康体检数据与健康体适能数据的对接,移动远程技术在体医融合工作中的整合,运动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统计分析等工作。
5.2014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技术标准领域和重点年准方向》当中就提出把健康服务业标准建设作为重点,主要包括:“医疗护理标准;健康检测标准;卫生保健标准;康复护理标准”。工作室起草《医疗机构体医融合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申报书,申报书当中对于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对适用范围及主要技术内容也做出了明确且详细的阐述。现《医疗机构体医融合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已通过北京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审核,上报至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四、未来发展展望
在随后的工作中,工作室将与更多的学术机构、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深度合作,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多中心应用示范”项目研发和落地;同时打造北京乃至京津冀、全国医疗机构的“体医融合”可复制模式。在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进行更多的创新和探索。